依據社會大眾各自對旅遊的理解,有4種旅遊類型,分別為享樂型旅遊、體驗型旅遊、消費型旅遊和生活型旅遊。
( 1) 享樂型旅遊。具體可分為「逃離享樂型」和「休閒享樂型」。前者多為年輕人「去玩,去放鬆」,為了逃離讓人厭倦的日常生活,全身心投入新的環境, 用娛樂和遊戲的心態實現短暫的自由。這要求新的環境作為「閾限」的存在,不能被商業化,須保持以前的純粹和獨特性。其中的「逃離享樂型旅遊」,不喜歡 「人太多」,遊伴是否合拍很重要,不願意跟團隊一起,認為限制自由。而「休閒享樂型旅遊」追求「舒適」,為享受一種「被安排」的有秩序的自由,他們會選擇跟團和導遊講解、組織,偏好「集體一起交流」「最少兩三個熟人」「不要全是陌生人」一起。對旅遊業的依賴,使後者對花費的關注度也更高,因此建構的此種旅遊的商品性也會凸顯。
( 2) 體驗型旅遊。體驗型旅遊最突出的特點是尋求「新奇」與「改變」,強調 「感受」「陶冶」,要去「發呆」。只要不同於日常熟悉的環境和生活,即使在艱苦的 「別處」也會苦中作樂。此種旅遊看重旅行的「意義」,要求深度體驗,主客互動。 他們認為,把旅遊作為純粹的放鬆是膚淺的,定製化旅遊更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探索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他們排斥大眾走馬觀花式的旅遊。
( 3) 消費型旅遊。這種人群認為,旅遊就是「花錢,錢花光了再回來」。此種觀點是把旅遊當作一次純消費行為,一次購買旅遊產品的過程,且只消耗不生產。它不同於「體驗型旅遊」主張的與他者的深度文化互動和相互理解以共同創造旅遊體驗。為了消費成本的降低和消費需求的最大滿足,他們會儘可能地在有限時間、 有限金錢內「跟團走」,以遊覽更多景點。
( 4) 生活型旅遊。「生活型旅遊」在本質上把旅遊看作一種「生活態度」或「生活方式」。持這種觀點的人旅遊頻率較高,認為人生的任何時段都可以找到時間旅遊,且會在不同階段嘗試風格不一的旅遊。他們把旅遊看作一個過程,重要的是沿途心情,而不是終點景色。同時,遊伴、當地人文環境( 服務質量) 是影響旅遊體驗的重要變量。保持原始純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而不是同質化的購物品和商業化的人造環境,是此種類型旅遊最注重的因素。他們是負責任的遊客,希望通過對人文素質觀念的提高來減少對生態和傳統文化的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