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當下,探索空白,旅行,是為了「練習重組」生命裡的每個選擇

「在每個當下,好好領受自己的身心狀況;在每個呼吸中,不斷將自己帶回當下,因為當下所做的選擇,累積起來就是人生。」

隨著白日和黑夜此消彼長,日落的時間悄悄的從晚間8點推移到午間4點,在波蘭華沙生活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月。無論是和在地同學的對話,抑或是和台灣朋友的談天,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想當交換學生」,以及緊接著的「那你為什麼選擇波蘭」。

關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直述句所能解答的。就算都是交換生,甚至是到同樣學校進行交換的學生,每個人所期待的交換生活都不大相同;而選擇「交換」的原因,毋庸置疑也依循著個別的價值觀差異,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答案。

我今年21歲,大學四年級(作者為華沙大學交換學生,現居中歐波蘭)。對我來說,21歲不是蛋糕上蠟燭的數字,不只是一種終於長大的心情,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一種極其自由的狀態,一種只要你願意邁開腳步勇敢去闖,這個世界會展開雙臂無私而熱烈地迎接你的狀態。

在即將畢業踏入職場之際,我們難免發覺自己的這輩子不知不覺,而且循規蹈矩的追求著眾人眼中的成功。或許是一股慣性吧,在大學生活的最後一段日子,我們開始為職場生涯感到憂心忡忡:開始積極爭取成績單上的好成績、勤於申請企業實習計劃、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履歷表,只為了搶先別人一步達到眾人眼中的成功。

即使大家都很累,卻還是不敢懈怠,因為我們害怕「空白」。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放在「距離職場」只有一至兩年,卻容易忽略了我們這輩子最珍貴的學生生涯同樣也「只剩」寶貴的一到兩年。

Travelling is fun.

交換學生這件事對我來說,和廿一歲一樣,其實也是一種狀態。你被丟到一個不熟悉的異地,語言不通甚至沒有朋友。而就是因為如此,那成為了一段脫離原本生活軌道的生命歷程,是一種你再怎麼努力規劃,事情都不一定會如你所願的生命型態。

當無所羈絆的狀態和跳脫原先生活的狀態彼此重疊,對我而言,這樣的「空白」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是誰,該怎麼承擔過去的失落和獲得,如何展望未來的選擇和放棄,在孤獨中心重新學習面對自我,以及面對這個偌大的世界。

生活其實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構成的。在前三年的大學生活裡頭,每天的生活雖然同樣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但多少被侷限在一個框架之下。例如:我今天頭痛,那麼我要翹課嗎?如果是,那要翹課的話要幹嘛呢?我想去旅行,但是明天又要上課,那我還是去咖啡店放鬆心情好了。

這樣的選擇看似很多,但其實仍然有太多限制去規範每一個選擇的可能性,如同你只能在一間小店挑揀你可以接受的選擇。在交換的日子裡,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失去了既定的規矩和制度雖然容易使人心慌,卻同時代表著日常的侷限不像過去那麼多,所以選擇的範圍變得更大了。

你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選擇重新發現自己「真正喜歡/討厭」什麼。也是到了波蘭,儘管有無數個party邀約、旅行計畫、購物行程,我還是選擇待在宿舍看台灣棒球,我才重新認知棒球在我生命中的無可取代。到一個既定印象最少,生活限制最少的地方,「練習重組」生活的每一個選擇,是這段交換歷程最最珍貴的狀態。

你可能也會喜歡...